获取资料

山西省(晋)2022高考作文预测,作文素材社会热点话题,作文素材最新时事热点

一、山西省(晋)2022高考作文预测

融媒时代,似乎流量为王。10万+转发量、100万+点击量和阅读量……在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满足着人们的某些需求,也遗失了一些珍贵的东西。流量和质量之间如何平衡?庞大的流量中应如何保有独立的个性?流量的喧嚣裹挟中应如何坚定前行的方向?

请围绕“量”的话题,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鲜明,思考深刻,表达有条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量”的内涵:即互联网带来的文字、视频等数据流量。材料中给出了两个个具体的量,“10万+转发量”“100万+的点击量和阅读量”,此外还应该注意题干给出了省略号,意味着后面还有更多量的表现形式,因此题干后文所说的人们追求的量不仅包括两种,生活中更为广阔的量都可以纳入到讨论范围中。因此“量”可以定义为对事物数据化(量化)的评价标准,量的多少成为了我们评价事物优劣的一种外化标准。

材料的解读材料属于现象类,讨论核心现象是对量的追求。“在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满足着人们的某些需求,也遗失了一些珍贵的东西”,首先,“这个时代”要求学生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并能与“量”相关联;其次,“对量的追求”强调外在行为,“满足”和“遗失”强调一味追求“量”会丢失一些东西。“流量和质量之间如何平衡?庞大的流量中应如何保有独立的个性?流量的喧嚣裹挟中应如何坚定前行的方向?”这是引导考生思考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量”。

量确实具有参考的意义和价值,但量只是一种结果,仅仅是卓越与优秀的量化表现形式,是副产品,不应该成为初始目的。以追求量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是需要警惕的,因为人类行为追求的不是仅仅是漂亮的数据,而应该是做事前设定的愿景。追求高转发量和点击量是为了出产更有价值的作品,而并非只为了博眼球;个人的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学习中的意趣,而并未为了追求分数;国家发展是为了过强民富,国民更加幸福,而不是一味追求发展数字,一味地追求“量”,反而会在数据化的目标中失去本心。因此“量”本身并不能代表自我价值高低,追求量也不能真正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真正实现方式是最初的目标与愿景得以达成。

参考立意:

1.质为量先。

2.“流量”“质量”两手抓。

3.“流量为王”不可取。

4.变“拍照流量”为“阅读流量”。

5.“流量”经济应坚守底线。

6.让“流量”时代的阅读更有深度。

[范文]

质为量先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成名时间。而海量的转发、点击和阅读无疑是成名的助推剂。但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已达到一种近乎偏执的地步。我认为,抛却质感的“量”是空洞无力的,丰厚的质感理应走在“量”之前。

诚然,“量”确实能够满足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部分需求:点击量、阅读量迎合了舆论造势、媒体影响的需求;转发量、点赞量满足了人们表达认同的需求;评论量则切合发酵热度、引起讨论的需求。“量”本身只是个数字,而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

然而,“重量轻质”甚至“有量无质”的倾向却是危害深重的。对媒体创作者而言,倘若将“量”的考察置于首位,则很容易引发“标题党”“不实报道”“夸大其词”等不良风气。一篇名为《一位寒门状元之死》的文章吸引了大量公众讨论,引起群体焦虑,最终却被核实为虚假捏造,以删除、道歉收场。如此“败絮其中”的“量”,令人汗颜。

对媒体受众而言,对“量”的过度关注会导致自我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最终形成“沉默的螺旋”。对那些高热度、高转发量的热量趋之若鹜,乐此不疲地参与讨论,但无暇思考这种讨论背后的质量,反而忽视了那些更有质量却因太过沉重而鲜有人触碰的话题。由此社会的讨论便浮于空泛。

为什么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对“量”的执念如此之深。我想首先是因为“效率至上”的心理。每个人确实有十五分钟的成名时间,但一辈子可能也只有十五分钟。因此在相同时间内收获的“量”越多,获得关注的机会也越大。不求细水长流的精良制作,但求昙花一现的夺人耳目。在效率面前,“量”占山为王,而“质”则黯然离场。

其次,相比于对“质”的关注,对“量”的追求显然更为轻松。不少作家砥砺心血写出的作品销量惨淡,而某些拼凑剪贴而成的畸形文字却收割了大批流量。有质感的事物往往也是有分量的,它们或许刺痛了我们的内心,或许使我们感到了压力,这是因为它们触及到了本质。那些只有“量”的事物是多么轻啊,轻得可以让我们肆意嬉笑怒骂,掀起一场又一场狂欢。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因为它正在逐渐击溃我们对媒体质量的关注,对生命品质的渴求。我想这也是我们要勇于承受“生命之重”的理由。

所以我提出,“质为量先”是这个互联网时代应当努力实现的目标。当然,“质、量兼备”是上佳之选。互联网的宣传使我国脱贫攻坚事业获得了“量”的关注,也反过来督促了“质”的进步。有质量的公众讨论能促进社会发展。

于媒体创作者而言,“质为量先”对他们的素养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广大媒体受众而言,我们应该具有更强的责任意识,因为我们的每一次转发、点击和阅读都是在为我们想要的生活投票。

谁欲发呐喊,必先深自缄默。谁将点燃闪电,必先如云漂泊。每一场深度讨论的背后,都需要互联网时代媒体的沉淀与修炼。以“质”为基石,“量”才不空洞,社会讨论才会愈发有效。

[点评]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二、作文素材社会最新时事热点话题

1、大热电影《长津湖》

国庆期间,电影《长津湖》持续引发观影热潮,打破多项中国影史纪录,获得了高票房,观众好评如潮,实现了票房与口碑齐飞。

精彩语段:

一部好的作品,离不开好的故事题材。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也是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丰富的源泉。

透过银幕,我们在雪与火的极端环境中,在血与火的残酷鏖战中,看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不屈、无畏无私的血性和精神,也真切地懂得他们何以是“最可爱的人”。

而近年来,主旋律电影作品佳作不断涌现,这些电影的“走红”,折射出观众对优秀主旋律作品的热切期待,也恰恰说明,“正能量”完全能获得“大流量”。

2、有温度的“网红”vs“逃税主播”

一名叫做许凯的90后年轻人,开车到农村等偏远地区,“搭讪”老年人。他用这种拉家常的方式,跟老年人拉近距离、聊聊天,然后给老人们拍张照片,冲洗出来,放在定制的相框里,郑重地送给他们。视频里面,小伙身上散发着“自然熟”的气质,但语言却很真诚,老人们笑容纯真、自然温暖。

精彩语段:

“许凯们”的走红,很大程度上也在启示我们思考,在一个流量至上的时代,什么样的流量才是值得追求的流量?什么样的作品才能持续打动人心?如何将流量变成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不论是给农村老年人拍照片,还是通过镜头弘扬传统文化,抑或是通过直播带货为贫困山区的农产品找出路,事实证明,流量不应该是利益的代名词,更应该是正能量的扩音器。

3、山西受灾,众人帮

10月2日到7日,山西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秋季降水过程。一地受灾,牵动全国。“携手共‘晋’”“山西加油”“我们都在”的呼声与行动,从全国各地汇聚到三晋大地,为做好防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强大支撑。

精彩语段:

今年以来,河南、山西等地均遭遇强降雨,一再警醒我们,防灾减灾始终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命题。

面对灾情,无论是加强防范、信息发布、及时救援还是恢复重建,都需要迫切抓紧抓实相关工作,惟有立足当前、面向长远,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才能无畏灾害、护航平安。

4、滤镜下的种草

“小众”“绝美”“动画世界即视感”……充满噱头的文字,配上光线、构图、氛围都恰到好处的图片,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被这样的内容成功“种草”。然而,跟随攻略实地打卡后,却又“大呼上当”。层层滤镜背后,是推广的套路。

精彩语段:

滤镜终会碎,口碑永流传。

精心包装的网红打卡点,倘若经不起现实的检验,难免沦为“一次性消费”,还可能涉及虚假宣传。

从本质上说,种草也是一种“口碑营销”。它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叠加了社交属性、情感认同等心理层面因素。

虽说万物皆可种草、人人都能种草,但这离不开品质和信任的根基。

5、重阳节该有的关心

给远在家乡的父母打个电话,向家里的老人道声问候,给爷爷奶奶送上小礼物……今年的重阳节,也是我国法定第九个“老年节”,许多人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家里老年人的关心。

精彩语段:

每个节日都有其文化内涵。有人说得好,节日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纪念,更在于在这一天做具有相同意义的事,从而形成强大的共识生长力和行为影响力。

尊老、敬老、爱老,无疑是重阳节最为重要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当然,爱老敬老,不应也不能止在重阳。常回家看看,手把手教父母熟悉手机功能,抽空帮老人把手机调成大字号……

在日常生活中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这同样是重阳节之于我们的启示。

6、神舟十三号飞船

10月15日,神舟十三号飞船成功发射,三人乘组开启6个月的太空生活。

精彩语段: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冲破地心引力,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

18年的时间里,中国航天人精心打磨迈向太空的每一步,实现了从飞行一日,到出舱行走,再到驻留生活的跨越。

随着“羲和号”成功发射,继“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后,我国太空探测迎来“探日时代”。

梦想无垠,步履不停,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正在推动中国航天拥抱更广阔的星辰大海。这是每一个航天人的骄傲,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7、《我和我的父辈》的中国式浪漫

四个故事,四种风格,以家写国,家国同构,电影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时间坐标中,铺展开父辈的奋斗画卷。电影为我们推开了时光的旋转门,父辈,不再是模糊的“背影”,而是如山伟岸、如水温柔的群像。

精彩语段:

2019看“祖国”,2020看“家乡”,2021看“父辈”,有人说,“我和我的……”系列正构建起“中国主流电影宇宙”。

故事的叙述半径从极大值——国家,聚焦到极小值——家庭,与之相伴的,是一脉相承又不断深化的内核表达——代际的接力、精神的赓续、文明的传承、民族的复兴。

当个人命运与历史大潮迎头相遇的戏剧性瞬间,被电影化地呈现出来,才能唤起观众的共同记忆,进而创造观众的共同记忆。

8、李克强总理赞誉严复

据日前的人民日报新媒体报道,正在福州考察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程来到严复故居进行考察。据报道,工作人员说,《政治学》等经典名著都由严复首次翻译引入国内。李克强补充道:还有《国富论》和《论法的精神》。他指着展柜内的《天演论》说,严复的翻译确实做到了信、达、雅,这本书我插队时也读过。

李克强赞誉严复:严复学贯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向国人翻译介绍西学,启蒙了几代中国人,同时,又葆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

9、开发商推倒的抗日名将墓碑

9月30日,“吉林抗日第一人”冯占海将军外孙张先生跟本报取得联系说:“我在网络上看到我外公冯占海将军的墓碑,被吉林市某开发商给推倒了。看完网络上的照片后,我很气愤,也很痛心。

0
分享到:

评论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