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0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部分题目点评》(全文共4605字),更多200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部分题目点评相关文档资源请访问。
现代文板块:朴实厚重 稳中求新
胡梦蔓
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如何立足新课程标准,将课改理念融入试卷中,从而使教考步调一致,已成为近年来高考语文命题的主要依据与主观意图。综观今年现代文板块试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文本朴实厚重,试题稳中求新。
现代文语段(一),以创立了现代艺术教育和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包豪斯”学校为载体,着重说明了艺术应从艺术“神坛”上解放出来,指出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才是真正的艺术理论。既富有时代气息,又给考生带来了阅读上的清新感,同时也引导考生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对“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创新”这一命题的内涵及价值的反思。
现代文阅读(二)“重西湖”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散文。作者以“今年杭州第一朵荷花开了”起首,紧接一句“杭州还有什么”发问,引发下文从多个角度赞叹杭州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而后文澜骤起,以袁枚“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名句过渡并转折,由上文转向了“重西湖”更深层次缘由的阐述:西湖历留下了众多民族英烈及文人名士的足迹,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这才是西湖向世人展示的大美之处。全文内容厚实,层次感强,题旨显豁而又有品味余地。文本犹如教材。出色的文本对考生语文素养的熏陶、促进与提高无疑起着积极作用。
从命题角度看,现代文阅读板块共12题,立足整体感知、整体理解,试题设计客观公允,由浅而深,由局部推向整体,由认读理解及至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既与考生的认知规律相吻合,又具体落实新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的要求,更充分显示了试题应有的坡度和区分度。
现代文段(一)共设计了5题,分值为15分。
命题者依照文本内容,将考点重心放在了第4、5两题上。第4题考查词语在特定环境中的含义。此题是近年来上海高考语文卷中一个亮点,它注重考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环境的感受、感悟能力,这也是考生必备的语文素养之一。
现代文段(二)共7题,总分值为23分。
第6题要求“写出课本中鲁迅小说的一个篇名”,这是继2005、2006年相同题型后的第三次出现,尽管分值仅为1分,但体现了命题者对日常教学的关注,也对今后日常教学中要注重课内外知识的贯通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第9题“第⑨段在构思上的作用”虽说是常规题型,但在提干的表述方面有一个细微的变化。对试题中心词“作用”作了明确限制:“构思上的”,这样既给了考生具体指向,避免漫无边际的发问方式,又对考点的合理分布起到了明示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第12题,这是近年来试题中读写结合的新题型,要求在文末“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续写”注重考生在理解、综合基础上对文本内容的延伸拓宽。一是要依据文意上下文连贯,二是要画龙点睛,点明题旨,三是要在结构上前后照应,保持文本完整性。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历来遵循“稳中有变,稳中求新”原则,这个“变”与“新”在整份试卷中起着“微调”作用,今年的“续写”即是一例。
现代文阅读板块是语文高考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引导考生要注重学科能力的积累、思想积淀与文化底蕴的涵养,而且对日常教师的教学作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蒋远桥
第(三)、(四)题
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语文高考的重要目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第(三)题是填写名篇名句中的空缺,第(四)题是诗、词、曲的阅读赏析,这两题是古代文学知识最为集中的试题,是“诗味”最重的试题。2006年起对第三题分值的增加,是一种导向,更是学生、社会、文化本身的需要。
秉承这一需要,今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更多让人呼吸文化的飘香。现代文一出自吴焕加著《外国现代建筑二十讲》,讲的是“理”;现代文二讲的是“湿了荷花雨便休,晚风归柳淡于秋”的杭人之“韵”。(三)、(四)题更体现了文化之美,让考生不仅能了解文化,而且能享受文化,享受语文中蕴含的“情景韵理”。
第(三)题中,一、二、三、六句说“理”,四、五、七句说“情”。
说理易沉着,教人以修身、齐家、治国;说情得风流,教人以品味自然、生命、情感。此题第一句来自三版教材共有的《六国论》,说的是经国济世的学问;第二句也来自三版教材共有的篇目,说的是求师问学的修身之道;第三句来自H版,评论的是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文采品格,给成长以指引;第四句来自S版,让人领略春回春去的凄婉情感;第五句来自新教材试验本,让人置身落木千山、澄江一道的远大景色,心胸开阔;第六句来自课外,《论语》为经典之经典,教人以追求的道路,更让人感慨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第七句也来自课外,阅卷时不禁让人哼起梅兰芳、华文漪的唱腔,一起去惋惜都付与断井颓垣的姹紫嫣红开遍,淡淡的愁绪,却催促着人欣赏春景,欣赏生命。
无一句无目的,无一句无来历。学生接触传统文化后,需要的是欣赏、享受传统文化,并能从中获得正确的指引、鼓舞,甚至获得影响其一生的力量,文化才能真正得到继承和发扬。情景韵理一手持,所选句子文辞之美、意蕴之深,确实可以达到这要求了。
第(四)题所选《阮郞归·初夏》一词尤为清新喜人,相较去年的诗重在阅读经典,今年的词则更贴近生活,更多地着眼于从细致、平凡的生活中体会诗味。
14题为文学常识题,相对于去年的知识点“曲牌”,“‘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______”这一问题显得更为平易。
“这种体裁”这个同位语也足见出卷者的苦心严谨。“词”别称甚多,有曲、杂曲、曲子、曲子词、乐章、乐府、琴趣、诗馀、长短句等,开放式的答案更容易拓宽学生眼界,也对改卷评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5题前三个选项考查了本词的主要艺术特点,细致而全面。
A项中,视觉、听觉容易落实,触觉则需要了解“薰风”一词的含义才能找到根基,稍有难度。B项考查“以声衬静”这一知识点,同时也需要考生对“上阕写静、下阕写动”这一特点有所领会,似浅白而实曲折。C项考查“炼字”这一知识点,“燃”字写“红”是一层,“突出生机”是第二层。D项则考查对词作语言、风格、境界等的概括能力,这本身是一个难度比较高的知识点,不过由于其中“开阔”二字与本词境界不符比较明显,也使得15题的难度较14题虽有提升,却还是难中见易,品味正确的赏析之后,便可拈出。
16题考查“情景关系”,考点虽然普通,但由于以下三条变化,便也同中有异、摇曳有姿了:
一、限定分析对象,“就作品中的画线句”,落实了“景”的分析,避免了罗列整个作品中的名词、泛泛而谈的弊病;
二、提示“联系下片内容”,对“情”的落实进行指引,示以门路,避免了这个考点因为过难而缺少区分度的危险;
三、的变化,就是选用的词作本身。词写女子闺情自是本色当行,不过在上海高考语文卷中却是首见,在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卷中也不多见;写闺情而不着妍辞,不造情语,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无疏慵倦怠、孤闷愁苦,却有一种闲雅之趣、蓬勃生机的也不多见。
落实情景关系,回答景是何景,反映出来的情是何情。本词八句八景,却以末句最有难度:以珠玉喻水珠是一难点,“碎却圆”的理解是又一难点。末句可以翻译为“(荷叶上)如琼玉般的水珠打碎了却更加的圆润了”,景是如此,情则需要“联系下片内容”,从“雨过”、“花欲燃”、“弄清泉”等动作景色,都可以感觉到女主人公轻松、喜悦的感情。出题者选中这一作品的原因,也许就是其中传递出来的和谐清丽、韶秀舒徐、透澈英爽等等美好的品质。选用这样的作品,是自然、社会、文学、文化的需要,是一切喜欢“美”的品质的人的需要。
此题考查内容较多,难度较大,需要学生仔细结合题目要求,并有较强的文字理解和鉴赏感悟的能力。这样的题目,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技巧的积累掌握,更是生活态度、生命意识、思想境界的培养提高。
丁轶
文言文试题
2007年高考上海语文卷文言文试题保持了近几年来形成的命题特色,立足于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知识覆盖面较广,难易程度合理,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又有所创新,便于考查广大考生的文言文综合素养。
阅读材料
平实流畅,富有内涵
文言文阅读部分选择的阅读材料篇幅适中,难易程度合理,较往年而言,更加贴近考生的实际情况。
其中第一个语段节选自南朝宋代史学家范晔的《后汉书·仲长统传》,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史传文,通过仲长统与高幹交往等事例来展现其性格特征,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全文语言浅近流畅,具有比较强的叙事性,考生在阅读理解时不会遇到太大的障碍。文中有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汉语语言现象,如句子成分省略、句式倒装、古今异义等等,比较适合考查考生对于常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
文言文的第二个语段为南宋时期儒家学者陈亮的《〈酌古论〉序》,是一篇侧重于说理议论的论说文,在文体特征方面与第一篇存在较大的差异,便于考查广大考生对于各种不同文体的理解、分析能力。整篇文章结构整饬,要言不烦,议论透辟,对于考生理解、分析以及整合全文信息的要求比较高。
试题设计
立足课标,覆盖面广
在试题设计方面,遵照了《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中的相关要求,考查的内容覆盖面比较广,涉及到对考生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各方面能力的测试。从整体上看,比较切合上海地区考生的实际情况,体现了稳中有变的原则,并力图贯彻二期课改的有关理念。
– 大部分题型都和以往几年保持大体一致,题干设计简洁明了,指向比较明确,为考生提供了较好的切入途径
考生应注重日常的积累,尤其是对于课本中学过的知识不可忽视。如第17题解释文言实词中的“过”和“雅”都是课本中曾经出现过的;第19题比较文言虚词“以”的含义和用法,其中的A项出自课本中的韩愈《师说》;第20题文言句子翻译的第一句中存在的句式倒装,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强调掌握的内容。
– 两篇文言文阅读的试题在编排上都非常注重由易到难,显示出一定的坡度,在考查内容方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助于引导学生解题思路的逐步开展深入
难度较大的试题主要有两类,第一类着重考查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推断能力,如第17题中的“矜”字,在课文中虽然出现过,但那些义项用在这里都不合适,需要考生能结合上下文去推测其确切的含义。这就需要学生拓宽课外知识,提高实际阅读能力。
第二类着重考查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如第21题要求从文中的事例中总结出仲长统的个性特点,第25题要求归纳作者研究的材料,第26题要求总结作者的写作主旨,都不是局限于个别字句的理解,而是要通盘掌握全文内容,进行必要的信息筛选、整合以后再加以简要的归纳概括。
– 在强调保持稳定性的同时,部分试题在设计上呈现出不少的新意
如第22题要求找出文中与“文武之道一也”相互呼应的句子,这在以往的上海卷试题中很少出现,需要考生能从整体上掌握文章的构思布局和行文脉络。第24题要求分析文中“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一句的表达效果,以往这类考查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试题大多会出现在现代文阅读和古诗词鉴赏部分,而这一次则引入到了文言文试题中。这对日后中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一步地鉴赏文言文的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提高文言文的综合素养,将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