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情况应该如此:先从当年的招生总计划中剔除自主招生的名额,再把剩余计划的60%用于统配,另外的40%用于统招,我们常说的录取分数线实际上就是最终确定的统招线。
比如说,师大附中今年的招生计划是600人,其中自主招生150人(包括兰外生和艺体特长生),那么,其根据中考成绩录取的学生实际上就是450人,而这450人中60%(即270人)的名额实际上已在中考前投放到各初中学校(根据各初中校的办学规模按比例划拨),剩下的180个招生名额就从所有报考该校的考生中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第180名的成绩应该就是最初划定的统招线。
但实际上,每所高中学校每年最终确定的录取分数线都要低于最初公布的统招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初中学校都能把划拨到本校的统配名额完全利用,初中学校如有未能用完的空余统配名额,高中学校还会收回并进行补录。
比如说,师大附中今年投放到某初中校的统配名额是5个,但该校最终报考师大附中的学生只有3个,那么,多出来的2个名额师大附中会收回并用于补录;另外一种情况是,该校虽然也有5个学生报考师大附中,但其中有2个学生的成绩直接上了师大附中的统招线,这种情况下,该校同样会出现2个统配名额未使用的情况,而这2个统配名额同样会被师大附中收回用于补录;最常见的是,有些初中学校由于办学水平比较低,虽然也得到了师大附中的统配名配,但该校学生的成绩却达不到师大附中“统招线下50分以内录取”的要求,那么,分到该校的统配名额也就只能眼睁睁地被师大附中收走了。
师大附中将所有初中学校未用完的统配名额回收后,再在最初划定的统招线下由高到低录取,直至用完所有回收上来的招生指标,而最后一个被录取的学生的分数,就是我们常说的“补录线”。
可见,师大附中和兰州一中(其他省级示范高中也一样)每年的录取,都是先统招,再统配,最后进行补录,而它们最后确定的补录线,就是它们当年最终的录取分数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