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高考是山东卷还是全国卷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0-12-30分类:山东高考浏览:75评论:0
作为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省份,山东省今年的高考开始实行“3+3”模式,历史等六个等级考科目也开始自主命题。尽管如此,作为高考科目的命题,在“一核四层四翼”的考查宗旨和原则方面,山东卷肯定要与全国卷保持一致,但在试卷类型、试卷结构、材料选用、问题设计、能力考查等方面,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
山东省一直走在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前沿。2004年,是首批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四个试验省区之一,高考方案实行“3+X+1”模式,自主命题始于2007年高考。从2016年开始,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科目使用全国卷。在延续九年的自主命题过程中,历史学科的命题逐渐形成“鲁派风格”。2017年,继上海和浙江之后,山东成为第二批实施新高考方案的省份,2020年再度进行自主命题。由于时代背景和高考方案已经变化,因此,原来的“鲁派风格”也必然会跟进改革,其中值得关注的变化很多,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不管是2007年后的山东卷,还是2016年后的全国卷,历史学科的高考都是文科综合形式。但是,今年实行的新高考方案,历史等六个等级考科目都采取单科卷的形式。尽管卷面总分还是100分,但考试时间由原来的平均50分钟变为90分钟,因此相应带来很多变化。
2020年历史全国Ⅰ卷与山东卷的试卷结构比较
中国史7个,其中古代史4个、近代史3个、现代史1个;
世界史5个,其中古代史1个、近代史2个、现代史1个
中国史9个,其中古代史5个、近代史4个;
世界史6个,其中近代史2个、现代史2个、
2个必做题、1个选做题,共3个
必做题41题25分、42题12分
选做题45-47题每题15分;共52分
16题12分、17题14分、18题14分
19题15分;共55分
必做题中国古代史12分、现代史25分;
选做题中国古代、近代、世界现代各15分
中国古代12分、近代14分、现代14分;
全卷满分100分,客观题(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计45分;主观题(非选择题)共4小题,计55分。
选择题共15小题,按时序排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板块:
从上表可以看出,今年山东新高考卷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既继承了全国卷选择题“三分天下”的命题特色(全国卷文综历史24、25、26、27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28、29、30、31考查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32、33、34、35考查世界史相关知识);又有所创新,打破了三部分比重均衡的传统,世界史、中国古代史所占比重较大。
非选择题共4小题,16题满分12分,17题满分14分,18题满分14分,19题满分15分。
说明与地图对应的历史时期
谈谈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
对研究我国农村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
就山东而言,2007年后的山东卷和2016年后的全国卷,历史必修和选修模块都是单独命题,选修内容以“三选一”的选做题形式出现。但是,山东卷和全国卷命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全国卷一直坚持脱离教材的方式,试题考查的知识点都不在教材上,因此命题有较大的自由空间,这一做法也逐渐被一线师生认可,形成惯例。但是,山东卷一直保持依托教材的做法,因此命题的空间日趋狭窄,最后走进“死胡同”。因为,一线师生可以摸排近年考查的知识点,逐渐找到命题规律和考查趋势。
当时,北京卷和天津卷取消选做题、把选修内容融入必修内容的做法,曾经要成为山东命题的改革方向。但是,2016年山东采用全国卷以后,这一计划没有实施。今年,山东再度进行自主命题,这一改革计划终于落实:试卷不再分必做题和选做题,选修模块的考查均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其中第4题考查“改革模块”的王安石变法,第12题、14题考查“战争与和平模块”的一战和二战的相关内容,分值共9分,比全国卷的15分少6分,赋分比例明显下降。
近年来,“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已经是高考命题的常态。但是,由于地域方面的综合因素,高考命题也形成了很多不同的风格,如庄重大气的“京派风格”,灵活精致的“海派风格”等等。基于此前九年自主命题的经验、四年全国卷的沉淀反思,山东卷今年重出江湖,全新登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丰富多彩的命题材料和情境创设就是一个很突出的亮点。
相比较而言,全国Ⅰ卷共计17道试题,采用了1幅图片、2个表格,基本以文字材料为主;山东卷共计19道试题,采用了7幅图片、3个表格。此外,第18题采用的材料是“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形式新颖简短,语言通俗易懂,甚至还有令大家会心一笑的几个错别字,非常生活化,十分接地气。
同时,试题的立意方面也有亮点。
如选择题第9题,要求考生结合“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农民运动发展形势示意图”,分析“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解答此题,需要考生会读图、用图,具备时空观念,把该题锁定到“民国时期”;还需要考生对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有一定的认知,如“国民革命”、“辛亥革命”等,具备独立的历史解释能力。
如第16题,选用葛剑雄先生的《人口发展史》中的三幅地图,要求考生“分别提取图中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不是直接让学生分析人口分布变化的原因,而是将这种原因分析、规律总结等嵌入到“历史时期对应连线”中,这既避免了学生生搬硬套“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又有效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如第17题,在谋求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强调少年的责任与担当;第18题,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以改革亲历者的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笔记为切入点,梳理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的历程,突出第一手史料的史料价值,落实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无论是立德树人、核心价值,还是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其教学导向都是值得肯定的。
选择题主观化、材料题自主化,突出问题意识,重点考查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等能力,目前已成为高考命题的新常态。在全国Ⅰ卷中,以第42题为代表的开放性论证题不仅是高考命题的试验田,更是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风向标,近年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
在山东卷的四道非选择题中,第17、18、19题这三道题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开放性论证题的考查特点。下面,重点说一下设问的开放性和答案的开放性。
在问题设计方面,第17题的要求是“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第18题的要求是“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从设问形式看,这和全国卷的第42题非常相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19题第一小题的创新色彩尤其明显:“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并且,在题后跟进提出明确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在参考答案方面,以上三道试题都没有统一明确的论述,而只是提供了作答的基本角度,强调主题和观点要明确,逻辑要清晰,这就为考生提供了较大的个性化思维空间,体现出鲜明的开放性。
1.关于试卷结构和教学内容
近年来,由于全国卷的日渐成熟和稳定,以及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高考备考的经验也不断深入,在试卷的结构、考点的分布、答题的规范等方面,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科学的复习思路和教学策略,例如“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在高考前发表的深圳七中关于12道选择题命题规律的分析就很好;再如,大家熟知的,在必做题的考点和赋分比例中,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的呈现三足鼎立的特点就比较客观,也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但是,我们也需要知道,高考命题是有一定随机性的,有时会出现一些微调,特别是非选择题是命题的重点,命题过程中,这些大题确定后要与选择题的考点进行平衡,才能有较为合理的覆盖率。例如全国Ⅰ卷中世界史的四道选择题,尽管2014-2019年都是古代史1道、近代史1道、现代史2道,但是
- 上一篇:2021江苏高考新方案发布会
- 下一篇:2021届考生高考改革了什么
相关推荐
你 发表评论:
欢迎- 山东高考排行
- 最近发表
- 标签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