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教委2021级新高考文件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0-12-27分类:重庆高考浏览:90评论:0
高考,已经迈向一个新时代。
客观而言,新高考,将会给我们打开一个新的大门。
对于新高一的学生、家长乃至老师们而言,一定要了解新高考的“新”在哪里?究竟“改”了什么?不然,带来的也可能是坑!
通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否则,带来的必定是惨痛的教训。
你家孩子何时参加新高考?
2018年9月起,重庆在内的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区)将进入高考综合改革实施阶段,新一届(2018年秋入学)高一学生将会在3年后采用“3+3”的高考模式。
新高考“3+3”是什么?
在新高考改革中,打破文理分科的“3+3”模式格外吸引眼球。那么什么是“3+3”呢?
“3”代表语文、数学、外语3门高考核心科目,而另一个“3”则是由学生从6门可选科目中选择的3门科目,也可以说是6选3。
相较于以往“3+X”的考试形式,“3+3”形式打破了文理科的壁垒,可以说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享用”文综、理综“套餐”,到3科自主搭配“自助餐”的转变,目前浙江、上海已率先执行了新高考。
在今年的高考中,浙江、上海两省、市的学生已率先采用“3+3”模式应试,该届学生对于考试科目的选择自然也成为了重要的参考。究竟新高考在哪些地方有改变呢?
由原来“依据高考统考科目成绩”改为“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3门统考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成绩,再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
取消文理分科,由原来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理)科综合科目改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语数外各科满分仍为150分。
由原来的6月一次进行所有科目统一考试改为分两次进行:选考科目在高三第二学期高考前,统考科目仍在6月。
由原来的学生外语科目只能考一次改为学生可以参加两次考试机会,取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
考试总成绩由原来的各科成绩直接累加改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加上3门选考科目按等级折算的相应分数。
改革后,考生总成绩由语数外3个科目(必考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选考科目)成绩组成。
上面只是科普政策,接下来考利吉教育张老师要为大家细细道来「新高考的变化」
变化1:语文、数学、外语命题趋势变化
国家如今越来越重视母语和传统文化,对语文的重视将成为长期的政策倾向,所以在高考中,语文的重要性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此外,写作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重视,创作多种体裁文学作品的能力,将成为考核的方向。而且,对于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观点的考查,也会逐步走进高考语文的命题中。
由于取消了文理分科,改为统一命题,所以数学的难度相对来说将会有所下降。
今后,数学将会着重考查所有考生一般性的、共同的数学素养与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可能会将数学与文化交融起来,例如将史料与考题结合,考查数学的文化价值。
还要注重数学思想的发掘,在综合问题的解决中,要找出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例如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特殊与一般、化归与转化、有限与无限、或然与必然。
此外,数学将会重视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加入探究活动、数学建模活动,以及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实际应用。
在各省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多数省份的听力是单独考试,在未来还要加入口语的测试。听力与口语的比重将会不断提高(例如北京将会听力和口语将会提高到50分,也就是说卷面成绩只有100分了)。
所以,要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外语卷面考试中,阅读能力的考查也会不断加强,同时写作与翻译也会增大比例。
但总体来看,高考的长期趋势,是降低外语的重要性和难度。
变化2:考试有了新形式
改革后,高考总成绩为全国统考科目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的总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3+3”模式。
为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每科150分,由国家统一命题,考试不分文理科,考试时间在每年6月份。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每年4月、6月),取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
范围覆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所有科目,结果采取合格或等级方式呈现,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种。
用于核定学生高中毕业水平和能力,覆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所有科目,原则上采取学完即考方式,以合格、不合格方式呈现,作为学生具备高中毕业学历认定依据。
作为高等学校录取依据,采用“6选3”模式,即:考生根据所报考高校专业的具体“6选3”科目组合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自主选择确定3个科目进行等级性考试,考试时间在每年3月底至4月初。各普通高校将提前向社会公布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报考要求。
它是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课中,根据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自由选取3门作为自己的科目参加考试。(浙江省还加入了“技术”学科,所以是“7选3”,不排除在有些省份将采用浙江的模式。)
外语不再是一次性考试,新高考改革后,外语一年有两次考试机会,可以取其中最高成绩。(请注意甄别“两次机会”是指听力两次,还是指笔试两次。从目前来看,大多省份都是听力两次机会,而笔试只有最终的一次。)
在了解新高考过程中,有一个概念是必须明白的,那就是“等级赋分”。
假设在新高考中,小刚和小丽高考都选考了物理和化学,而且在高考中两个人的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化学的成绩之和相同;
小丽另外选考了生物,成绩是90分,最终以优异成绩顺利进入了北京大学;但小刚另外选考的地理只考了65分,最终只能进入一个独立学院。
如果按照这种传统的记分方式,可以看到,因为选考科目不同,二人的命运走向完全不同。
然而事实却是,在这次高考中,生物试卷的难度很小,小丽考的90分只排在全省50%的名次,而地理试卷的难度很大,小刚考的65分却能排在全省前10%的名次。
因此,在新高考下,不同的人选考科目不同了,倘若只是按照各自选考科目的原始分数进行加和而得出高考分数,选考科目容易就能取得高分,选难了就得不了高分,显然是十分不公平的。
受考试难度和科目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分数已经是不同质的了,不能进行简单的加和操作,只有转换为同质性的标准分数,才能进行科学的比较与求和。
从前面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只有通过排名的方式,才能比单纯的分数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真实的水平。而通过各科的排名,我们就能在各科目之间进行分数的比较,这便符合了统计学原理。
而且,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它的目的是在一群水平不同的人中间选出优秀的人才,单纯的分数对高考来说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等级排名也更加符合高考的初衷。
等级赋分就是按照所有考生成绩从高到低,按照百分制去排位次,前3%就代表只被3%的考生超过,即全体考生的前3%;50%就代表被一半的人超过,以此类推。
只有百分等级也不行,因为最后成绩出来了,告诉你物理成绩是5%,很奇怪,统计成绩和录取等也会不方便。
所以,还要将百分等级再转化为分数。此时的分数就与最开始的卷面分数完全不同了,因为已经通过排名给标准化了,各个科目之间也可以直接比较与加和了。
可以参考一下2017年浙江省等级性考试成绩赋分表:
等级性科目的考试成绩的计算方法是:
① 考生参加考试,获得卷面成绩;
② 根据卷面成绩,得出在全省内这一学科的排名;
③ 由赋分规则找出赋分;
④ 等级赋分后的分数,作为最终成绩计入高考成绩。
也许还是有人不是很懂,再举一个案例:
小明,物理试卷考了80分,但是这次试卷很难,全省物理排名5%,那么根据赋分规则,5%的赋分应该是94,所以最后计入高考的分数是94.
小明化学考了93分,这次试卷很比较简单,全省化学排名11%,根据赋分规则,小明最后计入高考的分数应该是88分。
所以赋分以后的成绩可能与原始卷成绩不一致,有可能低于卷面成绩,也有可能高于卷面成绩,最后的分数取决于成绩的排名等级,也就更加符合高考定义和初衷。
变化3:多种选科套餐令人烦恼
高考旧套餐:文理两种选择
而如今,新高考则大不一样。
不再分文理了,语数外之外,学生可以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或7门)课中自由选择3门,此时,新高考改革后,高考科目更像是自助餐,任君挑选。
新高考既然把原来高三才面临的选专业问题前置到了高一,那么选科对高中生而言,无疑是一场博弈,是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还是便于填志愿的科目?
根据新高考政策,取消文理分科,下图为新高考科目以及分数占比▽
“3+(6选3)”的模式,也就是除了语数外三科,学生们还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偏好等分别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科目中选出3门作为选考科目,于是产生了20种“风格各异”的选考方式。
从2017年第一批新高考试点地区浙江、上海来看,物理因为难度高,被很多学生打进“冷宫”,结果去年高考更容易被重点大学好专业录取的恰巧是那些选了物理并发挥不错的考生。
可见,选科与高考填报大学、专业有紧密的联系。
点击阅读:新高考3+3
- 上一篇:2021内蒙古高考复读生报名
- 下一篇:2021不实施新高考的省份
相关推荐
你 发表评论:
欢迎- 重庆高考排行
- 最近发表
- 标签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