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间:2022年6月7日 - 2022年6月8日
祝各位考生,学业有成,考上理想的学府。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综合资讯 > 正文
获取高考资料联系方式

华师大培训新高考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1-08-28分类:综合资讯浏览:54评论:0


导读:从2014-2018浙江和上海都已经走过四年的历程,伴随着改革的推进,新高考的相关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一、师资不匹配新高考最大的亮点是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来促进学生的个性...

从2014-2018浙江和上海都已经走过四年的历程,伴随着改革的推进,新高考的相关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一、师资不匹配

新高考最大的亮点是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这一变化也带来了两个问题。首先,选择性增多则意味着学校需要匹配更多的老师,根据新高考的选课走班要求,全国范围内高中师生比要确定为1:10,而根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如下,城市高中1;12而农村高中低至1:18,全国平均来看师生比约为1:14.95.所有要落实走班需要增加教师人数,如果按1:10则要增加30%的老师。其次,原有的师资是按照理科与文科的配比分配教师,而学生的选择性一旦开放,学校教师就不是按原有的数量配置了,这必然导致某些科目老师富余,而部分科目老师紧缺。这两方面因素直接导致原有师资的不匹配,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

二、新高考改革下物理学科结构性失衡

师资不匹配可以通过补充,调整的方式得到满足。但是更大的问题并不在于此,2017年,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上海、浙江两地的首届高中毕业生迎来高考检阅。不管上海的6选3还是浙江的7选3,为了使分数具有可比性,都采用等级赋分制的标准分。但是,在新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考生在赋分制中追求分数最大化的选考策略引发了物理学科选择失衡现象。据初步调查,2016级高中生在2017年选定选考科目时,某中学近千人中只有7个学生选考物理;某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也只有不到50人选考物理;某县所有中学只有不到100人选考物理;某市2016级约一万名学生,只有不到900名学生选考物理。这些现象虽然仍在动态变化中,但是“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物理为啥落得如此尴尬的命运呢?

物理作为理工农的基础学科,这些学科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学科,从现实需求来看,物理是现代应用技术和大学理工科的基础,是理工科学生继续学习的基本保障。在大学公布的专业要求中,对物理有学科要求的专业占了有学科要求的总专业的91%。尽管如此,选考科目严重不均衡是高考科目的“伪标准分”制度设计与顶级大学偏好物理学科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以浙江为例,新高考把选考了某个科目的考生按考分划成21个等级,再按等级高低从100分到40分进行赋分。然而采用赋分采用的是部分人群进行等级赋分,最后录取时却是在整个高考人群中对比。因此选择不同科目的考生即使赋分相同,其实际的学习能力与水平却可能有极大的差异,这种“伪标准分”制度设计类似于“田忌赛马”的原理。比如假使浙江全省最优秀的1万人选考物理,按照等级赋分制度,也有1%的学生虽然很优秀但也只能取得40分。但如果这些学生选考优秀考生较少的其他学科,他们将可能取得接近100分的高分。顶级大学对于物理学科的偏好,清华大学42个有学科要求的专业中,31个要求选考物理;浙江大学18个有学科要求的专业中,7个专业要求选考物理。另一方面一般的大学,由于担心要求太多招不到合适的学生往往不要求选考学科,或者要求选考三门中的任意一门(这等同于无要求)。两方面一作用,优秀的学生选考物理,普通学生即使喜欢物理也不敢选物理,因为这极有可能使得他被迫给优秀学生垫底。这导致了一种“驱逐效应”优秀学生扎堆物理,而将大量普通学生从屋里学科驱赶出去,使得选择物理学科的学生越来越少。

三、学科难度更加难以控制

等级赋分制一方面是使得对较难又较为重要学科的产生驱逐效应,使得学生往相对简单学科聚集。另一方面给考试命题人带来极大的挑战,试想6选3科模式,对于这三科如果命题太难将出现什么情况?前面的等级可能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出来,前5%,5%-15%---然而后面的呢,假如总人数10000人,最低30分有600人,按赋分制度最后5%要划出500人赋最低等级,相差的100人如何确定?反之试卷难度太低满分有800人,按赋分制度前5%也是划出500人赋A+,那多出的300人如何确定?仔细分析其实可以看出每个等级都会出现这种情况,要想避免此种情况的出现。那意味着试卷最终考生成绩应该是一个平均分布,线性递减的,然而学了数学的我们都知道科学分布其实是正态分布,那如果我们把等级赋分制进行优化,使得其等级按正态分布进行赋分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个人觉得还是会有一个周期性的波动期,因为从学校和考生角度来看,为了使得自己分值尽可能理想,他们就会参考前一年选考的学生的考试结果,为自己选择作为参考。这样的话,每科目随着选考的人变化总体水平也会发生变化,那对于命题者而言这是他所难以知道的。因此导致的就是前一年按着这个难度设置非常合理,取得很好的区分度,第二年就有问题了。

以上是针对选考科目,那统考科目又有何影响呢?回到选考科目,假如选考科目已经很合理了,然后进行赋分,总入数还是以一万为例,500人满分,假如其中有200人选了物化生并且三科都拿下了满分,接下来他们参加统考,我们知道按目前来看语文主观性强分数相差无几,数学又因为不分文理难度按理不能太大,英语对于优生来说相差也不大,也就是说这三科总的来说区分度是不大的,那这样的话问题来了,假如前面200人有100人分数相同达到最高分,他们都选择了清北,而清北只招30人,如何选择?面试一下?不太现实,面试直接导致未选上的人错过了其他学校的选择。全国如此庞大的人数这个操作性极低。所以以上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统考科目如何赋予较强的区分度?

四、综合素质评价似有似无

新高考采用的是两依据一参考,但是参考是在考生分数相同的情况下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表,另外由于对于素质评价表的真实性方面不同地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其参考价值还是存疑的,上海由于之前的基础和探索,并依托自身地理的优势在综合素质评价方面做的较为可信和科学,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法,但是与此相对的,浙江包括全国大部分学校其实是没有之前准备和基础的,由于地域的差异,所以上海的方案其实仍然是难以落地的,或者说真正形成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各个地方的差异,这需要各个地区结合自身特点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探索过程方能达到,这让新高考显得有些无力,一方面愿景是希望通过选择使得学生个性化成长,并依托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校更好的向素质教育发展,现实情况却使得综合素质评价显得可有可无。

五、社会功利对待新高考

浙江新高考成绩公布后,媒体马上关注的还是高考状元,某考生物理,化学,生物三门是3A+,被媒体解读为3科满分,社会依旧仍然只在关心分数,而背离了改革的目的,科目采用等级赋分制,目的之一是为了扭转分分比较。上海为了避免相似的情形,对于成绩都进行了封锁,并没有对外公布。

另外,浙江省给考生选考科目提供了四次考试机会(高二两次,高三两次),这一方面刺激部分学校,学生,在高二时就把选考科目考完,,理想的化就不再学习,不理想在高三再次考试,使得高考延续整个高二高三,这无疑冲击了高中的教学秩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另外,因为两次考试参考人大部分是不同的,学校和学生也会功利性的选择是否参与两次考试以帮助其他人或自己取得有利分值。

六、走班形式化

由于大部分学校师资,学校管理,硬件等各方面不足,有一部分学校采用固定几个套餐的方法,根据套餐设置班级,通过限定学生的选择范围使得管理各方面简单化,使得走班流于形式化。当然这个问题也是难以避免的,全国如此大的区域,地区发展不同,导致办学条件千差万别,学校教育的条件限制是客观存在的,采用套餐制也是一种无奈,所以这些学校必须从国家,政府,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学校之间相互的扶持,最终克服这种挑战,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欢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