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间:2022年6月7日 - 2022年6月8日
祝各位考生,学业有成,考上理想的学府。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贵州高考 > 正文
获取高考资料联系方式

2021贵州省复读生在哪里报名高考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0-12-30分类:贵州高考浏览:346评论:0


导读:今年的高考生是真的太难了,高考出分后的这段时间,好多好多人围过来,说没考好,到底该不该复读。遭遇“史上最难高考年”,很多学生志愿都没填就准备着手复读了,复读年年有,但是今年感觉明显...

今年的高考生是真的太难了,高考出分后的这段时间,好多好多人围过来,说没考好,到底该不该复读。遭遇“史上最难高考年”,很多学生志愿都没填就准备着手复读了,复读年年有,但是今年感觉明显更多。

目前我国高中往届生复读的目的一般包括“冲名校”、“考分不上线”、“发挥失误”“志愿填报失误”等, 其中为了进名校而选择主动复读的考生现在已经成了每年高考复读的“主力军”。

往年的确有很多考生通过复读和拼搏,爆发了潜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众所周知, 近些年全国各地都在陆续推进高考综合改革,高考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是否能复读”、“是否好复读”一直都是众多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下面,学习哥查阅众多资料后将为大家带来全国各地复读生参加2021年高考的大致情况和建议,可供参考。

贵州:严禁公办普通高中招收复读生

高考前,贵州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规范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称, 严禁公办普通高中招收复读生。该通知让近年来颇具争议的高中复读生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四川:省示范性高中不得举办复读班

今年,四川省教育厅也曾发布《关于规范2020年全省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所有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实行统一管理,实行同步报名、同步录取。其中也提到, 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不得举办复读班,举办复读班的学校要严格登记学生信息情况。

云南: 公办普通高中不得招收复读生

去年,云南省教育厅出台《云南省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其中分别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校外办学机构管理、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职责、强化政府管理监督四个大的方面,明确中小学生减负举措。其中提到普通高中一律不得招收借读生,择校生, 公办普通高中不得招收复读生。

近日,有家长向大庆市教育局询问关于复读的消息,大庆教育局回应了!

您好,在网上看到消息,说今年高考后,取消复读,请问属实吗?

大庆市教育局回复如下:家长您好!按照省教育厅规定, 普通高中不举办复读班。想再次参加高考的学生,可以社会考生身份报考。

虽然贵州、四川、云南、黑龙江等省份已经明确了严禁公办高中和省级示范中学招收复读生,但是 国家层面还没有全面禁止所有学校招收复读生,所以学习哥觉得其他地区的学生如果高考落榜还是可以继续选择复读的。即便推行这一政策,那些真正想要复读的学生还是可以选择去私立学校,只不过花的费用要多一些罢了。当然,对于复读,高考改革也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剑!

一、2021年旧高考省份(17个)

2021年将只有17个省份继续实行传统高考,他们是: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即上表2021年的1-3包含省区; 对于这些地区的考生来说,每年当地的复读政策变化不大,从政策上讲复读情况良好。

不过,也有部分省份的复读规定略有改动,比如:四川、贵州、云南以及河南部分地市通知:公办院校不再招收复读生。

但是 国家层面还没有全面禁止所有学校招收复读生,所以学习哥对于这些地区考生的复读建议是:如果2020年高考的确是大失所望,建议这些地区的考生可以通过复读去强化自己的大学第一学历。

不过这些消息让很多学生和家长感到担忧 ,因为停招复读生就意味着以后的高考落榜生要么只能选择上一个不好的大学,要么只能去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复读。如果要去私立学校复读的话那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条件的学生来说,很难承担得起高昂的学费。

二、2021年新高考省份

需要注意的是,之前网上流传的“新高考要复读必须两年”的说法并没实际案例和政策规定,所以目前的复读基本仍只要1年即可。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两种模式新高考下的复读形势如何。

1、“3+3”新高考:浙江、上海、北京、山东、天津、海南

除了浙江、上海两个我国新高考的“排头兵”以外(2017年即举行首届新高考),北京、山东、天津、海南四省市在2020年的首次新高考也均将平稳落地。因此,对于这六大省市的复读生来说, 2021年高考政策的变化也相对不大,且志愿填报均有了上一年数据参考,复读影响相对不大。

2021年个别地区高考小变化

浙江:从2021年1月考试起实施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仅当年有效(之前是2年);从2021年起,录取的三段变为二段;

复读建议:如果2020年高考确实不尽人意,成绩和理想学校及专业间差距较大,仍然建议这些地区的考生再复读一年。

2、“3+1+2”模式新高考: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

最后,我国也有这么8个省市将要在2021年举行首次新高考,届时高考模式、高校招生政策都将有相当大的改动,而对于该年复读的学生来说,形势相当严峻。

1)相比于2021年参加高考的应届生已适应了三年新高考模式,复读生仅有1年的快速适应期限。

2)不分文理,“文综”、“理综”不再,只有三门选科。理、化、生、政、史、地(浙江还有通用技术)任选三门参加高考,"3+1+2"方案则为物理、历史必选一科,然后从剩下的四科中任选两科。且三科的试卷从一张变为了三张,考试时间也不一样。同时,选考科目的分数不再只是卷面分,而是要通过单科排位换算,即“等级赋分”。

英语听力(部分地区有口语)和笔试分开,部分地区一年两考,取最佳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3)批次合并,2020年很仍有本科一批、本科二批等批次的存在,但是2021年新高考后,所有本科批次都将合并为一个“本科批”;对于想要通过努力上一本的复读生来说,该界限的消失也让复读的意义受影响。

4)新高考相比于旧高考还有一大变化,就是以往文、理两科分别是有两套数学卷的,且难度不一样;但是新高考后,所有学生的数学卷都是一样的,且难度适中,理科复读生还好, 但文科复读生就比较容易吃亏了。

这些新高考地区的考生综合上述考虑复读确实有风险;特别是对高考考生和文科生而言,复读的风险更大,应慎之又慎!

不过也有人认为真心想要复读的话,也可以考虑。对于往届生来说,理科就选原来的六科,语数外理化生;文科就选语数外史地政。因此,复读生完全可以选择原来的科目参加考试。

科目难度变化主要体现在数学上。数学不分文理科,考试范围在原理科基础上删除算法框图、三视图、命题、选讲内容。因此, 对于理科复读生来说,内容范围变小了,难度也可能会降低,理科复读生有优势。

虽然高考发生了调改,但是获取高分依旧是关键。如果还想再试一次,新政不是拦路虎,还可以备战继续考。

1、目前颁布的所有通知中,只是指出不允许公办学校招收复读生,而不是不允许学生复读。

2、而自2001年起,教育部就取消了普通高考年龄和次数的限制,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见高龄老人多次参加高考的新闻。这就意味着想复读的学生完全不用担心不满足高考条件。

3、值得注意的是,明年起复读生就不能跨市借考了, 从2021年起,广东省户籍的往届生一律都要回户籍所在地报考。

答:考试院近日在互动交流中回应: 如果高三生复读,他以前的学考成绩还可以使用,但他需要根据新高考模式选科并确定要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科目。

假设某同学今年是理科生(已有政史地学考等级,没有物化生学考等级),明年复读的选考科目是理化生,那么根据参加选择性考试其对应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科目一定要合格的原则,那么这位学生还需参加理化生科目的学考考试;如果他选择的是物理、生物学和地理,那么,他还需要参加物理和生物学的学考考试。以此类推。

新政考试科目改革:语、数、外三科必考;物理、历史二选一;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四选二。

新政给应届高考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对往届生来说,理科就选语数外理化生,文科就选语数外史地政,这既能保持前期一年的复习优势,又能避开一定的竞争压力,是有利且可行的一面。

新高考教材的要求核心素养未变,考试大范围、大方向未变,更注重基础回归。科目难度变化主要体现在数学上。数学不分文理科,考试范围在原理科基础上删除算法框图、三视图、命题、选讲内容。因此,对于理科生来说,新高考数学考试范围变小,难度也可能降低。文科数学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空间向量,排列组合,概率与统计,貌似在原文科数学基础上增加了内容,竞争难度略有加大。

在大学招生方面,新旧高考相比,各大学向传统文、理科招生的专业有增无减,而选择原理科(选考理化生)、原文科(选考政史地)学科人数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值得关注的是, 2020年开始,北大、清华、人大等36所国家“双一流大学”实施“强基计划”。“强基班”会在高考上线考生中划取录取人数的3倍以上进行“校测”,最终确定录取名单,这样就会降低上线分数。如果你2020年高考分数与“双一流大学”要求的差距不是太大,你可以在复读时巩固原有的知识,比应届生抽出更多的时间针对“强基计划”进行准备,你完全有可能通过“强基计划”进入心仪已久的一流高校。

这一届的复读生是机遇与风险并存。机遇是,考生可以自主选择要报考的科目。如果考生某一门科目严重“拖后腿”,就可以通过这个政策避开,选择一门有把握的科目参考。

不过,专家建议复读生不要随便更换科目,因为更改的话,一是不适应,二是复读原本就是查漏补缺和增强,靠更换科目收效不会明显。

第一,对于那些考上一本的考生,尽量别复读,当下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填报各批次志愿和选择高校。

其次,如果考生心态不好,最好不要


欢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