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间:2022年6月7日 - 2022年6月8日
祝各位考生,学业有成,考上理想的学府。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山东高考 > 正文
获取高考资料联系方式

2021年山东高考生物备考建议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0-12-30分类:山东高考浏览:81评论:0


导读:2020高考语文新高考I卷刘芸山东师范大学附中试卷结构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继承”指的是试卷仍然分为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4个模块来考查,各模块所...

2020高考语文新高考I卷

刘芸 山东师范大学附中

试卷结构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继承”指的是试卷仍然分为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4个模块来考查,各模块所占分值比例基本未变。

“创新”主要体现在将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合二为一,作为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进行考查,材料总字数有所减少。这种结构不但解决了考点重复问题,而且提示教学要进行较长文本阅读的训练。

试卷增加主观题,需要考生全面理解文章后进行精准的筛选、概括与分析;现代文阅读Ⅰ第3题的考查与以往试题相比更具应用性;语言文字运用第21题考查语病,但不是采用传统的选择题形式,而是以具体语段为载体,要求考生结合语境,不但要找出语病,而且能表述清楚如何修改。这些试题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代文阅读第4题,要求考生给“历史地理学”下定义,考生首先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提取必要信息,在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给出定义。这道题综合考查了阅读能力、语用能力,非常灵活。

作文历来是高考语文中综合性最强、关注度最高的试题。今年作文试题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可以说是“接地气”,因为学生都是抗疫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不难做到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同时,通过材料的情景设置——“两个层面、一个战场、两个方面”,两个层面是指国家决策和全民抗疫,引导考生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观点去思考中国怎样凝聚起磅礴的抗疫力量;“一个战场”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关注普通人在抗疫战场上的表现,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在朴素中发现奉献,激发起青年人互助守望、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两个方面”指“距离”与“联系”,可以理解为“空间之隔”与“内心之联”。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有哪些特点?4位专家为你解读

2020年高考语文科考试结束后,试题、特别是作文试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许多专家、学者也从自己的学科领域和专业角度发表了独特的见解,对试题予以充分肯定。

1.稳中有进、立德树人、专业定位

(高考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今年的高考语文比较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试卷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体现“稳中有进”的改革总基调。“稳”的是改革方向、社会预期;“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试卷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二是试题内容、结构等达到较好专业水准,三是难度把握较好。

第二,立德树人的方向得到比较充分的彰显。试题的内容、形式和类型都反映了立德树人的要求。

第三,较好体现了高考的专业定位和教育规律。一是试题设计和要求达到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的目标;二是在考查知识广度与深度的基础上,实现对关键能力的考查;三是体现了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的本质目的。

2.回应新课标,推动新课程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020年新高考,今天拉开帷幕,第一科照例是语文,说真的,感慨很多。这次的考题不负众望,做得很好,在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更好地回应了新课标,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

我印象深刻的有三点。第一,五份考题,在内容、题材的选择上,没有任何生僻和冷僻的人和事。都在高中生亲历、目睹、所思、所为和应知的情境中,这就体现了最大的公平。每个考生都可以亮出自己的真本事。学得好、素养高的孩子真能得高分。

第二,今年的考题,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特质,进一步加强了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过去有一段时间,语文课过于文学化,理性因素不足,习惯于想当然,对所以然不关注,对因何如此的思辨更是有所忽略。这次的考题,特别是选择题里暗含的推理、概括、辨析等理性思维要素,精准度很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必须有思维能力支撑,而思维能力反映的是语文综合素养中很关键的能力。新课标把在语文学习中体现的思维类型分为形象(直觉)思维、实证性思维和思辨性思维,前两种思维都要思辨思维来调节。这一点,今年的考题也很突出。

第三,语言文字应用题突出了“用”。语言文字应用是语文考题中比较难出的,容易产生不讲运用、只说知识的偏颇,在题型的繁简把握上也容易失度。今年的语言文字应用题,一是简繁比较适中,二是突出了“用”字。以这一点看全局,新高考回应新课标是有明显成效的。

看到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改革,作为一种评价精神的把握和评价方法的示范,新高考对新课程的推进,一定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命制有不少亮点,经受了三个方面的考验。

一是经受了透过时代主题考核立德树人的考验。一代人有一代人成长的时代背景,一代人有一代人独特的使命和担当。这一届高中生经历了抗击疫情的人民战、阻击战、总体战,这是他们人生当中的一场特殊的经历,必然会在他们的心灵上、精神上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迹。新高考I卷作文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题切入时代主题,让高中生回到这场全面抗疫战争中去,与这场战争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英雄人物和具体生活相关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参与全民抗疫的切身体验,在中外抗疫对比中,发现我国的制度优势、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引发当代青年思考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二是经受了科学检验高考综合改革成果的考验。今年是第二批试点省份高考综合改革政策落地的第一年。命题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更加重视能力素养导向,试题在保持难度相对稳定的同时更加重视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考核,材料选取在保持多元开放的同时更加重视具有时代意味的语文生活情境的引入,实现了新老高考的平稳对接,确保高考综合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是经受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落地的考验。今年的语文命题注重对接语文课程标准,加强教考衔接,与课程改革同向同行,发挥了助推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积极作用。

4.高考语文具有四大特点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稳字当头,难度略降。老高考试卷结构、考查内容到题型题量都没有变化,新高考试卷完全对标适应性测试。材料选择上强调是熟悉的,作文注意开放性与写的空间,观点不做过度限定,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

第二,更强调对学习能力的考核。对比一下近十年的变化非常明显。高考语文考查能力的背后需要很好的逻辑支撑。过去中小学教育中缺乏逻辑训练。现在考试和课标都加强了。

第三,新高考语文有了新变化。老高考现代文阅读板块分为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三类,新高考调整为现代文阅读I(信息类阅读)和现代文阅读II(文学类阅读)。这些变化很早就通过适应性测试的方式告知中学与考生。

第四,高考作文丰富多彩。题目或者紧扣时代重大命题,重大事件,如新高考全国I卷作文“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疫情切入非常巧妙,接地气,也是一次成功的全国抗疫再学习再教育;或者强调思辨能力,如全国I 卷的“历史人物评说”,全国III卷的“自画像”,既留下很大空间,又充满思辨色彩。

第五,与高考相关,有一个敏感的问题,我想谈一下。我希望家长、考生注意调整心态,不必过分焦虑。一是实际的录取依据的不是绝对分数,而是分数顺序。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上还是一致的,学生的排位并没有因为疫情变化而发生变化,不要因为自己发挥的好坏而焦虑。二是不必过度担心升学的问题。2019年我们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考不上大学”已经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三是高考并不决定人生的成败。今天中国社会流动升迁的道路越来越宽广,条条大路通罗马,和精英教育时代不同。

教育部命题中心对今年山东卷和海南卷的评析

2.坚定改革步伐,推动新高考平稳落地

今年考试中心首次命制的新高考Ⅰ卷、Ⅱ卷,坚持高考内容改革的正确方向,努力体现高考综合改革精神,既考虑到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老教材参加新高考的实际,又对标新高考适应性测试的结构模式,保证了新老高考的平稳对接,助力新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

在试卷的结构上,布局更为均衡。将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阅读调整为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阅读),既能涵盖中学教学的阅读类型范式,又能与现实生活中的阅读对象、阅读方式对接,增强了阅读对象的丰富性,便于设计更为灵活的问题情境。

在试题设计上,增加主观题的设置,对语文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考查提出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现代文阅读I模块中以问答题的形式考查论证能力,文言文阅读模块中以问答题的形式考查文意理解,语言文字运用模块中以问答题的方式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些以主观题形式呈现的新题型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如全国新高考I卷信息类阅读题“历史地理学”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需要学生准确解读全部阅读材料,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并对材料准确理解、分析和综合,同时需要学生知道定义的要求,这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的要求,有利于鼓励学生发挥与创造,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完整版链接:专家对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解读

(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1(以下简称“山东新高考卷”)语文试题体现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高考评价体系,对接新课程标准,注重必备知识,突出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


欢迎 发表评论: